医生呵护群众健康,医生自身的健康又该怎样呵护?昨今两天召开的“第三届中国医疗卫生行业EAP论坛”上,专家亮出一组数据:根据去年国内医生群体生存调研显示,77%的医生一周工作超过50小时,43.5%以上表示每月最长留宿8次以上 69.4%的正高级医生每月参加会议4次以上。高强度、高压力工作状态,令医生身心健康“亮起红灯”,职业倦怠乃至职业能量耗竭接踵而至。
医生生活质量堪忧、身心俱疲成为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副秘书长林平光介绍,42.7%的医生休息时经常学习充电、83.4%的医生用餐时间不固定、43.4%的医生因工作太忙无法建立运动习惯、54.4%的医生认为自己的成就与付出不匹配。身心状态为健康埋下隐患,28.2%的医生存在潜在肥胖概率大,61.5%的医生受医患关系困扰精神紧张,过劳病在医生群体中更是屡见不鲜。
过度理想化、高度责任心、服务型职业……上述因素是职业倦怠乃至耗竭的主因,医生职业不幸“全中”。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主任医师何燕玲说,从职业应激和耗竭的影响因素来看,倾向理想主义、完美主义的人,具有较高成就动机,正因此他们为自己制定过高目标;部分“工作狂”因为对自己要求达到苛刻程度,基本不让自己“喘口气”,有的甚至认为“休息就是在浪费生命”。医生、教师等行业因需要责任心强,向他人传递正能量,导致自身职业能量耗竭,倦怠感油然而生。一项研究显示,在急诊、重症监护室工作人员中37%认为压力太大、倦怠感甚至可高达 70%以上。
怎样为医生减压、让他们的身心趋于健康?企业流行的员工关爱计划不失为一种方法。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工会常务副主席苏家春解释,成型于上世纪80年代的员工关爱计划(简称“EAP”)引入医疗机构,从单一心理辅导活动(如心理拓展、巴林特小组、心理咨询、心理讲座等)到规范化、专业化关爱服务,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医生身心健康、培育积极的工作状态、降低工作压力、同时有利于提高工作绩效、及时化解危机事件。
华山医院老年病科黄延焱教授还提出,认知行为治疗(简称“CBT”)、以及现代心理学中的正念减压治疗,已被证实缓解医生压力有效。在针对外科重症监护室医务人员持续8周的减压治疗后,干预组交感活性等指标明显下降,相关指标与压力、倦怠量表呈正相关。
论坛同时成立“上海市医务职工职业健康促进协会”。协会在上海医务工会指导下,由华山医院等多家单位共同加入,通过加强对医务职工群体的身心健康、职场安全、个人成长、职涯发展、社会适应和家庭支持等全方位的关爱和促进,保障行业员工积极性、激发创新力、以此提高服务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