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注册会员
购物车(0) |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医疗保健 » 养生 » 正文

老中医15年的笔记精华总结,看完你就是半个养生专家了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8-11-16  来源:中国医疗机构网   浏览次数:16
核心提示:现在人得了疾病往往乱求医,其实身体是自己的用平时刷手机的时间不如学习一下养生保健知识,一来是开卷有益,二来也是学会一些疾

现在人得了疾病往往乱求医,其实身体是自己的用平时刷手机的时间不如学习一下养生保健知识,一来是开卷有益,二来也是学会一些疾病的自我诊断,对自己养生保健也是大有益处,本文悉心摘抄整理了一些论坛上的前辈诊病笔记,不乏有从微小的器官变化判断出内脏状态之诀窍,大家按兴趣选择性吸收为妙。


(一)舌

1.肾在舌分属部位是:舌根。2.心肺在舌分属部位是:舌尖。3.湿热内阻可见:舌苔黄厚腻。4.痰饮水湿内停可见:舌苔水滑。5.胃阴耗损,胃气虚弱:舌苔剥。6.舌淡白、胖嫩而滑,多属:脾肾阳虚。7.舌瘦薄、色淡者多属:气血两虚。8.提示胃气大伤,胃阴枯竭为:舌光无苔。9示正气渐复为:舌苔由厚变薄。10.舌苔由薄转厚为:邪气入里。11.舌苔厚腻骤然消退为:胃气绝。12.胃之气阴两伤可见:镜面舌。13.湿热可见:黄腻苔。14.热盛津伤可见:燥苔。15.瘟毒内盛可见:粉白苔。16.湿病化热,津液暴伤可见:苔白糙裂。17.素体阴虚火旺复感风寒之邪可见:绛舌薄白苔。18.气营两燔的舌象:绛舌黄白苔。19.里热挟湿的舌象是:红舌苍老滑苔。

(二)面色

1.脾虚湿阻的面色多表现为:黄胖。2.小儿疳积的面色可表现为:乍黄乍白。3.肾精久耗者最常见:面色黑而干焦。4.瘀血证最常见:面色青紫。5.黄疸:面目一身俱黄。6.萎黄:面黄枯槁无光。7.面色白,多为:阳气虚衰。8.面黄虚浮,多为:脾虚湿蕴。9.心血瘀阻见:面色口唇青紫。10.脾虚湿阻可见:面黄虚浮。


(三)体态

1.脏腑精气衰竭则:肉消著骨。2.中焦有火则:形瘦食多。3.瘫痪的特征是:四肢不用,麻木不仁。 4.痿证的特征是:手足软弱无力,行动不灵。5.痹证的特征是:关节肿痛,肢体动作困难。

(四)咽喉眼睛

1.热邪壅肺则:鼻翼煽动。2.肺胃热毒则:咽喉红肿溃烂。3.气阴两亏,虚火上浮,可见:色淡红不肿,微痛反复发作。4.肺胃热毒壅盛可见:咽红肿疼痛,甚则溃烂。5.肺胃热毒伤阴重证可见:咽喉出现白色假膜,刮之不去或随即复生。6.肝风内动可见:横目斜视。7.小儿慢脾风多见:昏睡露睛。8.肾精耗竭可见:瞳仁扩大。9.黑珠属肝称:“风轮”。10.白珠属肺称:“气轮”。11.瞳仁属肾称:“水轮”。12.筋之精为:黑睛。13.骨之精为:瞳仁。14.血之精为:眼络。


(五)耳朵

1.耳流白脓为:缠耳。2.耳流臭脓为:耳疳。

(六)痰

1.风痰病机是:肝风挟痰。2.寒痰病机是:寒伤阳气,气不化津。3.湿痰特点是:痰多色白滑。4.寒痰特点是:痰白而清稀。5.虚寒证则:咳吐清水痰涎。6.胃阴虚则:干呕。7.食滞则:呕吐酸腐。8.呼吸困难,短促急迫为:喘。9.呼吸气急而短,不足以息,数而不能接续者为:短气。10.喘息气粗,声高息涌为:实喘。11.咳嗽胸闷,纳呆,泛恶,头晕目眩,苔腻脉滑者为:痰饮。

(七)皮肤

1疹的特点是:高出于皮肤,摸之不碍手。2.斑的特点是:平铺于皮下,摸之不碍手。3.湿疹的病机是:风湿热留于肌肤。4.缠腰火丹的病机是:肝火妄动,湿热薰蒸皮肤。5.隐疹的病机是:营血虚,风中经络。


(八)指纹

1.小儿指纹紫为:内热。2.小儿指纹色淡为:虚证。

(九)汗与热

1.热扰心神则见:谵语。2.心气大伤,精神散乱则见:郑语。3.太息表明:肝气郁结。4.呃逆表明:胃气上逆。5.实热证则:咳吐粘痰黄水。6.湿温特点是:午后热甚,身热不扬。7.阳明实热特点是:日晡热甚,汗出大便干结。8.阴虚火旺则:午后低热。9.湿热交阻则:身热不扬。10.阳虚可致:自汗。11.阴虚可致:盗汗。12.里热亢盛则:蒸蒸汗出。13.气血运行不周则:半身汗出。


(十)痛

1.头顶痛属:厥阴经。2.前额痛属:阳明经。3.有形实邪闭阻气机为:绞痛。4.湿邪困遏气机为:重痛。5.真心痛的诊断依据是:胸痛持续不解,面色青灰。6.肺痈的诊断依据是:胸痛而咳吐脓血。7.肺痈为:胸痛、身热、咳吐脓血腥臭痰。8.肺阴虚为:胸痛、潮热、盗汗、咳痰带血。9.肝火炽盛可致:胁肋灼痛,面红目赤。10.肝气郁结可致:胁胀痛,太息易怒。11.胃脘冷痛多因:寒邪犯胃。12.胃脘隐痛多因:胃阴虚。13.蓄血可见:小腹剌痛,小便自利。14.虫积可见:绕脐痛,起包块。

是药三分毒,只有完全掌握疾病机理才可以使用药物,否者胡乱听信服下的药物就是毒药,善于用食物和睡眠运动调理身体才是“不战而屈人之兵,不药而祛人之未病”。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支付方式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声明:本站图/文均来自于网络收集,仅供病友参考,不作为医疗诊断依据。 投诉电话:

Copyright 2014-2015 中国医疗机构网(www.zgyljgw.net)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