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0) |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医疗保健 » 养生 » 正文

伏天养生要看体质 9种体质养生法怎么选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5-08-03  来源:中国医疗机构网   浏览次数:0
核心提示:浙江省中医院中医内科主任中医师、国家级名中医、浙江省名中医研究院副院长陈意教授和你说说三伏天的饮食起居该注意的方方面面。
 浙江省中医院中医内科主任中医师、国家级名中医、浙江省名中医研究院副院长陈意教授和你说说三伏天的饮食起居该注意的方方面面。

今年的三伏天长达40天,比去年多了10天(7月13日入伏,8月21日出伏)。三伏天,通常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潮湿闷热的日子。这段时间,人的抵抗力会下降,如果平时体质就比较弱,容易出现全身乏力、食欲不振、口淡乏味、精神萎靡、逐渐消瘦等现象,严重者还会低热、头晕、胸闷、恶心、汗出不畅,但这也恰恰是养生的最佳时间段。

伏天养生要看体质

九种体质,九种养生法

陈意教授说,现代中医理论把人的体质分为九种: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血淤质、痰湿质、温热质、气郁质、特禀质。体质不同,应注重的养生之道也略有不同。

三伏天炎热潮湿,各类健康问题会接踵而至,陈教授根据每种体质的特点,给出了不同的养生侧重点,具体如下:

平和质:胖瘦匀称、健壮有力、目光有神、精力充沛、面色红润。养生原则是协调阴阳,畅通气血,促进代谢。在饮食上避免过冷过热,过于饱胀;应注意食物粗细平衡搭配,少食辛辣食物。起居上应注意生活节奏,要有规律,可适当晚睡早起。

气虚质:四肢倦怠、肌肉松软、总觉疲乏,抗病能力较弱。饮食应以补益脾肺为主,宜食性质平和、偏温之物,如山药、龙眼肉、莲子、黄豆、白扁豆、鸡肉、大枣等。起居上,除了要保证生活规律外,还要适当午睡,避免劳累和慎避风邪。

阳虚质:怕冷,肢体不温,经常感到背部和膝关节以下寒冷。一年到头都不宜多吃冷食冷饮,哪怕最热的伏天也是如此。饮食上宜食甘温助阳食物,如牛肉、羊肉、韭菜、花椒、胡椒、荔枝等;少食黄瓜、冬瓜、梨、西瓜、绿茶等。可在三伏天选择冬病夏治,以改善体质。

阴虚质:多为瘦小或瘦长体形的人,怕热、手足心热、口干咽燥。养生原则是养阴降火、镇静安神,以饮食调理、心神调养为主。饮食上宜食瘦肉、鸭肉、绿豆、芝麻、百合、葡萄等;不宜吃温燥、辛辣、香浓的食物。起居上要规律,避免熬夜,戒烟酒。

血淤质:体态壮实,肤色偏暗,刷牙易出血,看上去比同龄人苍老,易烦躁。饮食上宜食黑豆、海带、萝卜、胡萝卜、饮茶,少食肥肉。起居要规律,适当增强户外健身活动。

痰湿质:多腰腹部肥满,肢体沉重倦怠,面部有油腻感,以肥胖为主,调养应以健脾理气祛湿为主。饮食上以健胃、行气、清淡为主,如陈皮、玫瑰花、茉莉花、山楂、海带、萝卜、芥末等。起居上,屋内要保持干燥,适量增加户外活动。

温热质:易长痘、面目鼻尖发亮、体型偏胖,性格上易怒。饮食上宜食清淡食物,如绿豆、赤小豆、薏仁、空心菜、丝瓜、冬瓜、莲藕等;少食韭菜、生姜、辣椒、葱蒜、凤梨、火锅、烧烤等。不宜熬夜,要适量增强一些高强度户外活动。

气郁质:易生闷气,体型偏弱,易紧张。饮食上宜食小麦、黄花菜、百合、玫瑰花泡水等。起居上注意不熬夜,并加强体育运动。

特禀质:易过敏,不感冒时也会出现鼻塞症状。饮食上少食荞麦、蚕豆、鹅肉、鱼肉、茄子、咖啡、葱蒜、海鲜等容易导致过敏的食物。起居上,要注意室内保持通风,增强体育锻炼。

三伏天怎么吃?多酸多甘,补气去火,新鲜干净

“头伏火腿,二伏鸡,三伏要吃金银蹄。”这是在老底子杭州人当中流传甚广的伏天民间谚语。三伏天,为什么要吃火腿、猪蹄这些高脂高蛋白的食物?陈意教授解释说,这是因为,三伏天天气炎热,出汗多,消耗大,会损失不少蛋白质氨基酸,适当吃些高蛋白的食物,有助补充体力,挺过这段难熬的日子。当然,天天鸡肉、火腿、猪蹄也不可取,这样不仅易损伤脾胃,也会影响营养吸收。

1.多酸多甘。中医认为,一年四季中最能把身体的寒气排除的机会就在三伏天,这也是冬病夏治的理论基础。因此,三伏天应适当多酸多甘;阳虚的人,应多喝温热的水,也可通过肉桂、干姜、人参和小茴香炖汤来帮助身体散寒,疏通经络。

2.补气去火。炎热的天气会使人的心情变得烦躁起来,容易使人上火,所以,三伏还有一个养生的重点就是去火。苦瓜、西红柿、鸭肉等都是不错的选择。

3.新鲜干净。新鲜的蔬菜之中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如糖分、纤维素,它们还能够有效补充身体所需要的能量以及水分。

4.补水养生。夏季是人体阳气最为旺盛的季节,稍微运动一下就会冒汗,并产生强烈口渴的感觉,正因如此,补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千万不要等到感到口渴之后再喝水,而是每天至少喝掉1200毫升的水,且最好是喝接近体温或比体温略低的水,这样身体降温更快,更容易让人感觉到凉快。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支付方式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声明:本站图/文均来自于网络收集,仅供病友参考,不作为医疗诊断依据。 投诉电话:

Copyright 2014-2015 中国医疗机构网(www.zgyljgw.net)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